图5.7-1墙缝堵漏施工图
注浆孔的位置、数量及其埋深,与被注结构的漏水缝隙的分布、特点及其强度、注浆压力、浆液扩散范围等均有密切关系,合理地布孔是获得良好堵水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则如下:
a、注浆孔位置的选择应使注浆孔的底部与漏水缝隙相交,选在漏水量最大的部位,以达到导水性好。一般情况下,水平裂缝宜沿缝下向上造斜孔;垂直裂缝宜正对缝隙造直孔。
b、注浆孔的深度不应穿透结构物,留10~20cm长度为安全距离。
c、注浆孔的孔距应视漏水压力、缝隙大小、漏水量多少及浆液的扩散半径而定,一般为50~100cm。
B、埋设注浆嘴:一般情况下,埋设的注浆嘴应不少于两个,即设一嘴为排水(气)嘴,另一嘴为注浆嘴。如单孔漏水亦可顶水造一孔,埋一个注浆嘴。
压环式注浆嘴插入钻孔后,用扳手转动螺母,即压紧活动套管和压环,使弹性橡胶圈向孔壁四周膨胀并压紧,使注浆嘴与孔壁联结牢固。
楔入式注浆嘴缠麻后(缠麻处的直径应略大于孔直径),用锤将注浆嘴打入钻孔内
同时观察封堵情况和各孔连通情况,以保证灌浆正常进行。
C、安装与检查
安装并检查灌浆机具,以确保在灌浆施工中的安全使用。
D、注浆
选其中一孔注浆(一般选择在较低处及漏水较大的注浆嘴),待多孔见浆后,立即关闭各孔,仍持续压浆,注浆压力应大于渗漏水压力,使浆液沿着漏水通道逆向推进。注到不再进浆时,停止压浆,立即关闭注浆嘴(为防止浆液回流,堵塞注浆管道,应先关闭注浆嘴的阀门,再停止压浆)。
注浆后,应立即清洗灌浆机具,便于下次再用。
E、效果观察
待浆液凝固后,剔除注浆嘴,进行表面整治,并观察注浆堵漏效果,必要时可重复注浆。
六、 缺陷处理质量控制措施
1、发现缺陷后,由质检员和监理工程师到现场对缺陷和缺陷部位附近的工程状况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共同检查,查明缺陷的状况,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由质检员填写《混凝土缺陷修复检查表》后提交给监理工程师,监理确认后签字认可。
2、应选择专业修补施工队伍,并在现场小范围进行工艺性试验,确认其施工能力后方能进场施工。
3、队伍进场后首先要组织进行技术交底。必须交底到作业层的每一位操作人员并签字确认后,才能开始施工。
4、修补材料必须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和设计要求,经抽样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场。
5、修补过程中修补材料严格按要求的配合比进行拌制。修补施工的整个过程由质检员和监理工程师旁站。施工完成并得到足够时间的养护后,应重新验收,不合格部位应返工。
6、检验验收
(1)钢筋混凝土结构缺陷修补完成后,应观察至少14天,修补质量稳定后进行检验验收。
(2)检验验收的最低标准为原设计规定的缺陷部位的结构设计要求和国家、行业有关验收标准的规定。
(3)缺陷修补采用检查技术处理方案和现场观察方式,全数检验。
(4)回填、封槽等方法修补的混凝土部位,采用敲击或其它无损探测方法检验新、老材料间结合的紧密性,采用回弹方法测定回填材料的强度,随机选点检验。
七、 应急措施
1、高处坠落事故应急预案
1)目的
为将高处坠落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救援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特制定本预案。
2)高处坠落事故应急措施
(1)接到高处坠落事故警报后,应立即报告应急抢险指挥小组,由项目经理负责现场总指挥。发现事故发生人员首先高声呼喊,现场管理人员立即通知现场安全员,并由安全员组织施工人员将受伤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2)如有人员受伤,立即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3)在向有关部门电话求救的同时,对受伤人员在现场安全地带采取可行的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员予以心脏复苏。
(4)若事故严重,要立即上报工区经理部及有关部门,并积极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5)事故过后,要及早总结,对损失情况进行汇总并报公司及有关上级机关。
3)注意事项
(1)事故发生时要组织人员进行全力抢救,拨打120急救电话和通知有关负责人。
(2)重伤员运送应用担架,腹部创伤及背柱损伤者,应用卧位运送。胸部伤者一般取半卧位,颅脑损伤者一般取仰卧偏头或侧卧位,以免呕吐误吸。
(3)抢救时注意事故现场管治,切勿匆忙中造成其他伤害。
(4)注意保护好事故现场,便于调查分析事故原因。
2、触电事故应急预案
1)目的
为将触电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救援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特制定本预案。
2)触电事故应急措施
(1)接到触电事故警报后,应立即报告应急抢险指挥小组,由项目经理负责现场总指挥。发现事故发生人员首先高声呼喊,现场管理人员立即通知现场安全员,并由安全员组织施工人员将受伤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2)如有人员受伤,立即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3)在向有关部门电话求救的同时,对受伤人员在现场安全地带采取可行的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员予以心脏复苏。
(4)若事故严重,要立即上报轨道公司及有关部门,并积极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5)事故过后,要及早总结,对损失情况进行汇总并报公司及有关上级机关。
3、机械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各种机械设备必须按规定配置齐全有效的各种安全保护装置,按要求办理验收证(必要时办理准用证)
1)发生断手(足)、断指(趾)的严重情况时,现场要对伤口包扎止血、止痛、进行半握拳状的功能固定。将断手(足)、断指(趾)用消毒和清洁的敷料包好,切忌将断指(趾)浸入酒精等消毒液中,以防细胞变质。然后将包好的断手(足)、断指(趾)放在无泄漏的塑料袋内,扎紧袋口,在袋周围放些冰块,速随伤者送医院抢救。
2)发生撕裂伤时,必须及时对伤者进行抢救,采取止痛及其他对症措施。用生理盐水冲洗有伤部位后用消毒大纱布块、消毒棉花紧紧包扎,压迫止血。同时拨打120或者送医院进行治疗。
八、 安全注意事项
1、高处作业安全措施
(1)从事高处作业要定期进行体检,不适于高处作业的禁止其作业。
(2)高处作业衣着要灵便,禁止穿硬衣和带钉易滑的鞋。
(3)高处作业用材料要堆放平稳,工具随手放入工具袋内,上下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4)遇有雾、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施工安全时,禁止进行露天高处起重作业。
(5)梯子不得缺档,不得垫高使用。
(6)没有安全防护设施,禁止在脚手架上行走,高处作业应与地面联系专人负责。
2、脚手架工程安全措施
(1)采用的钢管规格尽量要做到统一,不同规格的钢管应分类堆放,分别使用。
(2)脚手架搭设完成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3)凡参加搭设脚手架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体格检查方可上岗。
(4)凡参加搭、拆脚手架的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工具袋,悬空、临空危险作业必须配带安全带,严禁穿拖鞋、赤脚或硬底鞋上架操作,严禁酒后作业。
(5)拆卸脚手架前要检查桥架上是否有杂物、电线水管等临时设施,必须先清除干净后拆除。
(6)拆架时,拆下材料堆放在架上或平台不得超载,拆除下来的螺栓要放入工具袋,小构件要放入工具袋内,拆下来钢管、桥板、传递人员位置要错开,不允许在同一线上操作,短料、桥板、构件、螺栓等可放入上落笼内降下,停台装料时要打信号降落,严禁从高处抛掷料具落地。
(7)拆架时,应按顺序进行,应由上而下,不准上下同时作业,在拆架前会同工地负责人制定拆卸防范措施。
3、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1)施工现场临时用施工方案,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验收和检查。临时用电还要有安全技术交底及验收表,
(2)健全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档案,建立安全用电检查制度。
(3)施工现场用电实行三相五线制和双级漏电保护措施,作到用电设备“一机、一闸、一箱、一漏”。
(4)施工现场的电线采取加钢套管埋地或架空、挂设方式铺设,并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检查,确保绝缘良好,电缆沿墙布置时,须搭设支架(支架上固定绝缘子,严禁使用金属裸线作绑线)。电缆穿越道路时采用地下电缆或桥架,地下电缆预埋钢套管,覆盖钢筋砼保护层,并做好标记。
(5)电气设备和线路必须绝缘良好,电线不得与金属物邦在一起,各种电动机必须按规定接地接零,并设置单一开关,临时停电或停工休息时,必须拉闸加锁。
(6)施工现场电器设备均设防雨棚防雨。
(7)电焊机的一次线长度小于5m,二次线使用专用线缆,多台电焊机同时工作时,禁止使用公用回路。
(8)动力、照明线路分路设置,采用接零保护,保护零线应单独敷设,不作他用,接地电阻<4Ω,每个电箱做好接零保护。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30m,设置在干燥、通风、易于维修处。
(9)施工现场变压器,由专人定期检查,并作记录。
(10)施工现场电工值班室设有现场供电系统图和值班记录。
(11)电器配电箱及电器设备,电缆线路的安装,严格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执行,配电箱电器组件做到完整可靠,开关要标明用途。每台电器设备应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必须一机一闸,采用两级漏电保护。分配电箱与开关箱中的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额定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分段保护的功能。漏电保护器须按产品说明书安装、使用、校核。
(12)临时用电工程的安装、维护、拆除工作必须由持证电工操作,操作时配备相应的劳防用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非电工禁止私自乱动电器设备,电器设备出现故障必须由电工处理。
(13)在雨季施工过程中,安装电气设备前摇测绝缘阻值,并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4、起重吊运安全保证措施
(1)起重吊装作业编制专项安全方案。并按要求逐级上报审批。
(2)起重机械超高、力矩限制器、吊钩保险等齐全有效。安装验收后取得合格证方可使用。
(3)对起重设备的索具、钢丝绳、吊钩做到定期检查安全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吊车各种安全装置,落实措施,督促落实整改情况、验收工作。
(4)司机和指挥挂钩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高处、井下作业必须有信号传递。
(5)重物下严禁站人,并落实具体措施,专职设备员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
(6)严格执行起重作业“十不吊”规定,每次作业前经试吊检验。
(7)在吊装区域设置警戒标志。